首页 >> 媒体聚焦 >> 正文

媒体聚焦

科技日报:如何走好科技春耕“最后一公里” 让黑土地生金?——科技赋能备春耕研讨会侧记

2025-04-04

当下龙江大地,冰雪初融,春耕备耕的热潮已悄然涌动。4月3日,在黑龙江省农学会组织的科技赋能备春耕研讨会上,一场关于现代农业的“头脑风暴”激烈展开。黑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韩贵清开场便直击要害:“科学家不能在黑板上种庄稼,今年春耕生产有什么问题?企业和农民代表畅所欲言,大家给支点好招、高招。”来自高校院所的农业专家与农企、农民代表围坐在一起,以问题为导向,就农业大省的备春耕急难愁盼展开讨论。

科技赋能:实践中的创新与挑战

巴彦县刘辉合作社负责人刘辉的发言,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。“现在都说水肥一体化能提高产量,但很多农民都是一头雾水。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新技术落地的迫切需求。

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焦少杰对此深有共鸣:“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民都在观望,面对琳琅满目的新品种,不知道该种啥。”去年,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的科技增粮行动成效显著,凡是效果好的案例,都做到了“三到位”——工作方案到位、技术措施到位、专家指导到位。“今年我们备春耕更是要强科技,依靠科技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。”焦少杰的提议,为农业科技推广指明了方向。

韩贵清表示,依靠科技备春耕是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的关键所在。为实现“论文写在大地上,成果留在农民家”,应动员科技人员真正地深入生产一线,面对面指导春耕生产。

如何将农业科技成果落实到“最后一公里”?黑龙江省植保站站长宋显东给出了答案。

面对上百种病虫害的农药选择难题,植保站创新推出多套集成式“傻瓜”技术,让复杂的植保措施变得简单易懂。植保站每年通过全省300余期培训,培育了1万名村级植保员。他们扎根生产一线,将技术直接传递给农民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植保站开发的掌上植保APP,已让45万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掌握病虫害发生信息和防治的新方法。

政策引领:示范与服务的双轮驱动

在科技赋能春耕的浪潮中,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同样不可或缺。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解保胜介绍,该院所有科研人员都深入农场一线,从思想、物质和技术三个层面指导农民备春耕。“很多农民通过上一年的数据决策今年种啥,常常出现失误。”解保胜说,“科研人员要引导农民树立稳定种植理念,科研院所要收集多种作物连续十年数据,提供给农民分析。”他强调,农业生产标准化是提升产量的基础,而科研院所需要将这一标准制定出来,并推广到田间地头。

黑龙江省科技厅的科技特派员制度,为春耕备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今年,907名省级科技特派员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和农业大区。特别是针对各县特色派出的10个科技特派团,如桦南县紫苏、安达玉米、宾县肉牛等,更是将科技服务送到了农民家门口。“下一步我们还计划通过农机和农艺相结合,良种和良田相结合,加大对科技特派团的督导力度,指导他们发挥更大作用。”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二处处长杨雪表示。

在科技示范方面,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也不遗余力。全省86个国家级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140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,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“孵化器”。“为推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,省级农业专家上报转化需求,省里可对技术给予转化支持。”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处长樊丽娜介绍,“在示范基地,要求省级基地每年举行科技观摩活动不少于3次,带动农户不少于20户。”

这场关于科技春耕的研讨会,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,更是一次行动的动员。当科学家们走出实验室,当农民们拿起手机学习新技术,当政策制定者搭建起科技服务的桥梁,黑土地上的春耕画卷,正描绘着现代农业的壮美蓝图。